第一,品牌國際化,如何讓中國品牌可感知?

中國酒業品牌的國際化一定要以文化為根基,以國際共同認知的語言為手段。比如,汾酒推出的歐洲巡展——“讓世界看到骨子里的中國”,什么是骨子里的中國?僅僅是汾酒悠久的歷史嗎?能代表骨子里的中國不僅僅是酒的歷史、文化,還有大國復興的夢想,春秋戰國,先秦古代,盛世唐朝的人以及他們高尚的氣節、品性,而這些也是外國人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可以看到、讀到、感知到的。
在品牌溝通上,比起中國白酒品牌傳遞的歷史文化,或者權貴象征,國際酒業品牌所倡導的“環保,有愛,精益求精”等價值觀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正如青島啤酒董事長黃克興所言:“一個國際化的公司,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你都要做到全球最優的,把全球最優質的資源為你所用。”這才是一個國際化品牌的打法。
第二,中國酒類產品國際化必須邁過的門檻
從產品國際化分析,在酒精度,口感,出口標準等方面,中國酒業的不規范發展都成了阻礙國際化的因素。
首先,適應國外烈酒的酒精度標準。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烈酒酒精度大概在40-42度左右,而我們中國白酒最常見的酒精度是52度,53度。很多外國人在第一次喝白酒的時候,感覺不習慣,一是香味太濃,二是口感偏辣。面對不同于國人的需求,洋河酒業推出的淡雅,綿柔在很大程度對此前“傳統中國白酒”做了一些改變,因此在近年的國際化推廣中,很受歡迎。
其次,產品標準如何取得國際標準的認可、認證。
目前,很多大中型酒企都想去國際市場掘金,但是白酒出口的標準是什么?大家并不清楚。沒有統一的“中國白酒出口標準”,無疑瞎子摸象。
中國酒協秘書長宋書玉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白酒國際化帶來新機遇,然而中國酒業要走出去,國家在政策法律、技術標準體系、文化和消費這幾方面要做好,否則國際化就是沒有方向的、盲目的。“
第三,酒類到底該歸為工業產品還是農業產品?
“中國酒業的繁榮一定不是一種或者某幾種香型獨大,而是百花齊放。”在談到中國酒業發展未來,中國酒類收藏專家、江西曾品堂創始人曾宇說。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黃酒如古越龍山,葡萄酒如張裕,白酒如汾酒、竹葉青等都曾是暢銷海內外的好酒。“酒本身是一種帶有風土文化的地域特色產品,正如西鳳酒烈,老窖酒香,洋河酒柔一樣,不同的水土造就了不同的酒,可以說酒就是一種土特產。而新中國成了之后,酒類歸屬輕工業部管,也就是歸到工業產品里面,如果酒類產品屬于農副產品,出口的困難就會小一些。”曾宇分析道。
第四,搞不懂各國的酒管政策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政府對酒業的管理十分嚴格:比如,美國酒類管理分為三個層次,德國實行烈酒專賣,法國商業部根據法規對酒業零售發放4種資格的零售牌照;加拿大各省對酒類的銷售均實現許可證的管理制度;俄羅斯、日本等國對酒的釀造、銷售等都有相應的規定,也就是說普通的外國人很難有機會接觸到中國酒。
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認為,中國酒業在國際市場方面的潛力巨大,借鑒歐美一些國家對酒業管理的經驗,可以打開我們進軍海外市場的思路和眼界。
比如,法國白蘭地和英國威士忌在全球約200個國家和地區銷售。他們高度重視產品質量,英國通過立法對蘇格蘭威士忌的原料、成分、制訂標準等做出嚴格規定,每年投資大約20億英鎊改善蘇格蘭威士忌在生產、裝瓶方面的基礎設施,并支持中小釀酒廠發展。
同時,注重保護知識產權,比如,法國政府相關行業協會和生產企業非常重視白蘭地原產地的地理標識和知識產權保護,英國在全球追蹤和打擊侵犯蘇格蘭威士忌知識產權的行為。
筆者認為:“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為中國酒業走向世界提供了寶貴契機,然而我們在品牌國際化,產品國際化,渠道國際化,市場運作國際化方面要補的課還很多,一方面可以學習借鑒國際酒類大品牌的經驗,同時也不能丟掉中國酒的特色,這樣才能走出一條中國酒業獨特的國際化之路。
來源:農特產大數據
轉載未獲授權,侵刪